南化里(4.54平方公里)
1915年(大正4年)抗日烈士余清芳、江定等三百餘人,於噍吧哖支廳所轄的南庄派出所〈即今日南化派出所〉襲擊日警及火焚派出所,不久又再率義士千餘人於清晨大舉攻擊日警噍吧哖支廳〈今玉井分局〉,日軍大隊早有戒備乃挾大砲攻擊義士戰地,四周起火,屠殺我無辜同胞眾達數千人,兇殘暴惡。原臺南縣政府懼民族士氣史蹟煙沒,於南化建忠魂塔供奉義士忠骸,並建紀念碑於南化派出所前,今日已遷至南化區南化里第一公墓。
日據時期整個噍吧哖事件一直是臺灣抗日史上永遠無法抹滅的歷史事蹟,而火攻南化庄警察派出所也正是日軍大舉攻擊抗日烈士的導火線,南化里堪稱是噍吧哖事件的主戰場,現所留史實足共後人緬懷。
小崙里(11.23平方公里)
當時南化的經濟不好,種植的作物有薑黃、龍眼、苧麻等,都要徒步擔到新化、旗山去賣。「鏡面」是在穹仔埔,這個名稱的由來本說是有大鏡和小鏡,跨在上面有一棵大榕樹,要從大鏡到小鏡不用過河,從榕樹上面經過就可以了。傳說榕樹面向哪邊,那邊就會比較興盛。鏡面初一、十五會有人騎馬在鏡面上奔跑,後來榕樹被砍,情況就消失了。
東和里(9.23平方公里)
東和里心仔寮以前有庄頭,有一棵雨傘樹,有18支犁和18支牛擔,以前安平港的漁船都要靠它來指引。有個人說要鋸犁,結果沒有一支鋸成,可是心仔寮庄卻因此而敗了。心仔寮庄就是現在臺3公路到溪尾這邊。
雨傘樹上面有18支犁和18支牛擔,以前船駛進港口(安平港)都要靠這18盞燈火的指引,後來有人砍斷雨傘樹,18盞燈就破了,砍斷的人沒走多遠,就死掉了。雨傘樹還在的時候,心仔寮是很繁榮的地方,還有聖旨碑,官員到此要下馬。太陽出來的時候,雨傘樹的陰影可以遮蔽到很遠的地方,雨傘樹下還有石觀音、石虎、石獅及兩塊石磨。談到烏山的物產很多,有苧麻、薑黃、桂竹、紅柿、龍眼、蓮霧等等,當時的有錢人都住在烏山。
西埔里(10.91平方公里)
西埔里的開發是從番仔厝開始,聽說以前真的是番仔(平埔族)住的地方,最先來西埔村開墾的家族是黃家,可能有一、二百年了。黃家族的第一房在大灣,其他在西埔、左鎮,在波羅蜜樹下有石碑紀錄。早期開墾的時候將人力分為保甲工,一戶一人。還有義務勞動,還有總動員,全部都要出動。如果是私人的工作,則用放伴工的方式,互相幫忙。以前的人很困苦,僅僅為了吃一頓飯,就會去幫別人工作。以前西埔除了黃姓家族比較大之外,姓李的也蠻多的;黃家則是有一些土地。除此之外,還有在竹頭崎有一棵老榕樹,可能有近百年了。
光復之後,大部分都種甘蔗,坑口那邊大部分種薑黃,還有種苧麻。過去南化有木材,是從後堀運送出來,運到南化的。後堀那邊住的就是有錢人,西埔這邊的買賣交易大部分都到左鎮,因地近之便。
「新南糖廠」本來稱作「南化糖廠」,洪諓當了一任鄉長以後,打算開設一間糖廠,召集民眾入股,當時是一股20元。廠址本來要設在榕樹下,但是當時的鄉長-詹能安沒有答應,於是想設在小崙尾(位於小崙村),機器已經運到了,卻因為水源不足而不能設立,停了一年之後又到了崎下(西埔村崎仔腳)。設立糖廠的計畫一直延宕,無法順利進行,如果能夠照計畫實行,也許糖廠最後不需落到拍賣的下場。最後又回到榕樹下,有人阻止,但李傳枝慫恿洪諓在此設立,直到民國38年建好之後,糖廠也正式運行,卻因為不敷成本,且資本不足,只好在民國41年賣給新竹人楊良,楊良買下之後取新竹、南化的首字,改成「新南糖廠」。
甘蔗的運送以前有五分車到南化,日據時代有架設從善化到南化的鐵路,就是為了要把甘蔗運到善化糖廠,甘蔗的主人可以一起坐車到善化。
三界壇建廟的原因是南化和西埔同時都想建廟,南化的保正認為南化比較大,所以要西埔里民共同籌建南化的媽祖廟。但是西埔的人之前向三界公擲茭,請示祂什麼時候來到西埔,祂表示是康熙年間來的,香爐上刻的字:「大明宣德年製」,所以西埔的保正認為西埔的神明比較大,也要求南化里民共同籌建,後來決定各自建各自的廟宇,所以才召集西埔里民共同建廟。起初是用竹子建廟,再來用土塊,後來倒了,便改成磚造,之後才建成現在這樣。
中坑里(5.22平方公里)
中坑里最早開墾的地方很分散,最大的姓是李,他們剛搬來時住在山尾寮;姓錢的則是山尾搬來的。中坑的榕樹已經兩百多年,地點在中林村,山尾(3鄰),中坑沒有其他的老樹和紀念碑,不過中坑地形有所變化,溪路改變,有截彎取直的趨勢。以前說地形愈彎愈會出能人。日據時代是屬於第三保,保正是用選的,南化(第一保)、小崙(第二保)、中坑(第三保)、以前是北平(地號也是中坑段)、東和、西埔、北寮、玉山、關山,與現在順序不同。日本統治時代和現在的不同,詹能安時發動造鄉有林,之後有電力,不像日本時代要點燈火,物質生活改善很多,帶來很多方便。
當時是洪諓,他也是中坑最偉大的人,保正的家就是公家機關的辦公室。洪派是中坑、北平、玉山、北寮這一地區的較多,詹派是掌管南化、小崙、東和。
當時善化糖廠有五分車來到這裡。以前臺糖五分車的鐵道是經過前面金爐(中坑村南天宮),這邊也有一條。人仰橋的橋墩就是原來鐵道的橋墩。早期要去左鎮、新化用走的,到左鎮坐車,左鎮那時還有輕便車,還沒有客運,當時是「新化軌道株式會社」,南化舊路的路線從雞場那邊,出口是在南化國小的操場那邊,再從豬圈那邊出來。
南化架設電力的由來:緣以前的鄉有地是由每一村種相思樹,還有造林巡視員,山尾寮有40公頃,南化20公頃,當時賣相思樹的錢用來架設電。收成完畢之後,又要繼續種,結果民眾也要佔來種樹薯,還引起官司,後來這些地由國有財產局收回。「溪南中壇元帥,溪北玄天上帝」之說:溪南中壇元帥應該是說尖山(位於北平里)那邊。
北平里(7.53平方公里)
該地名是在光復後才從原來的半屏橋改為北平,屬於南化區的北邊的意思。「溪南中壇元帥,溪北玄天上帝」之說的由來:玉井區、南化區的廟寺共36庄,溪南為首的是中壇元帥,溪北為首的則是玄天上帝,溪南與溪北以北寮溪(即後堀溪)為界。這裡的廟有紀念碑,不過不是古早的紀念碑,因為大正四年曾被火燒了一次。
「蜈蚣穴」的傳說是以前有立一旗竿,才會敗了蜈蚣穴。那根旗竿後來被雷公打斷,聽說以前天氣不好的時候,大蜈蚣會爬到旗竿上面,因而得名。附近除了蜈蚣穴之外,還有青蛙穴和蛇穴等三個穴。
「王仔為山」:以前有一個王繼順(一說王啟順),他是臺南人,從臺南來到南化,買了一座山,大家稱為王仔為山,當時沒有人知道他的本名叫做王繼順,都叫他王仔為。
以前南化最盛行的產物就是甘蔗,最先用大卡車運到橋頭糖廠去,之後運到善化糖廠,以後從善化糖廠鋪設鐵路到南化國小前(鐵路路線還在),才使用五分車運送。在第二次大戰時,則把鐵路拆掉運到菲律賓去。以前北寮的甘蔗送到玉井糖廠,溪東的則是送到溪東埔。
現在北平里比較特別的是,學區劃分為南化、北寮、西埔三間國小,及學齡的兒童可以就近上學。
北寮里(8.82平方公里)
南寮和北寮的地名是因為兩地都有製材廠,南寮的製材場比較大,所以以前南寮本來比北寮大,人口也比較多。據說是因為南寮的女人太兇,男人背茅草過河時,為了方便只穿著內褲,正在河邊洗衣服的女人們拿著洗衣槌追打。為了報復,於是有人拿黑狗血塗在土地公廟的老虎眼睛上,從此南寮漸漸沒落,大概只居住二十多戶人家。在南寮的廟-南安宮有石碑,應有百年歷史,另外在北安宮也有石碑;溫文淵也聽說在鹽水坑有一塊雷打石,傳說這塊石頭快要成精時,入夜之後,石頭上會出現一個女人,民傳雷公知道之後,就把石頭打碎了!
該里當時大部分都種甘蔗,由鐵路運送到玉井糖廠,鐵路鋪設到玉山和鹽水坑,當時稱為「昭和製糖」。油礦之前是在隘寮腳,民傳土地公托夢說可以挖出很多油礦,但是日本人不信這套,油礦就消失了。之後才移到剛剛說的這個地方,原處則被填平,但在天氣不好的時候,會湧出來。
在光復那年的七月,六號井裡的油一直冒出來,當時用油管接到坑口,準備用五分車運到高雄煉油廠,但是已經都滿了,還一直冒出來,只好用紅毛土塞住井口。以後再挖,就挖不出油來了。開闢道路的原因是要將用不完的天然氣製成工業用的「黑煙」,再運送下來,以前上面有很大的黑煙工廠。南橫公路:最早是由榮民以人工開闢,並立了一塊石碑感謝榮民之功。
日據時期的學校是「北寮分校場」,是南化公學校的分校,當時的學生年齡都不小了。以前有36庄主,是玉井、楠西、左鎮、南化四區鎮共36庄主。本來說好四鄉鎮要一起遊庄,南化臨時退出,後來又自己要遊庄,卻沒有告訴乩童。到林元帥廟時過不去,找乩童來才得以解決。
日據時代日本人將所有神明請到蕭黎要集中燒毀,當時是一個日本人當局長,出面說不能燒,這就是玉井三帝爺廟中神明這麼多的原因。聽說北安宮的廟庭是牛角嶺那隻牛的舌頭,廟邊芒果樹下有一叢羌黃,晚上割下來,明天又長出來。這邊的龍目井則是牛的眼睛,牛角嶺後面本來有兩座山,聽說是牛的睪丸,因為這隻牛發情,雷公把牠閹掉,這兩座山便崩塌了。
我們的墓地稱為「七星墜地」,從油礦山降下來一座一座山,到這裡剛好七座山,有一廖姓人家想在鐘、鼓、鏡山三面環繞的好地理做一門風水,民傳帝爺公托夢希望這塊地能作為廟地,且會保佑廖家代代都出好子孫。但他們沒有順從旨意,結果承受不了這塊福地,後代子孫無法平安順利。本來玉井的北極殿是要建在北寮的。
後堀仔溪在八七水災時,毀壞數個村莊。南化鄉境內因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災害損失,損害主要為農作物的傷害,下坡地區才會有淹水,像東和里、南化里則比較沒有影響;而北寮里之所以如此嚴重,乃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有關。
玉山里(31.01平方公里)
玉山在高坪那邊,兩座山形成了一條山溝,為了方便出入,造了石崁,稱作千日崁。這邊的地勢易守難攻,以前抵抗日本時,日本兵爬上來,一個個都被戳下去,聽說所流的血把溪水都染紅了。後來不知是誰洩漏機密,帶日本兵從別的地方上山,才攻下這個地方。現在石崁還在。以前山上有很多石厝,應該是番仔住的。以前山上還有「火臺」,用來登高巡視附近有無火災發生,以前江定的石厝可以容納很多人,後來泥土一直堆積,空間愈來愈小,現在看起來小多了。
「竹頭崎」:清朝同治三年間,臺灣海口有海盜搶劫,內山(山裡)有原住民獵人頭。漢人有的被殺,有的被搶劫,漢人在臺灣太少,必須從大陸移民到臺灣。同治帝於是派幾萬人移民至臺灣,從鹿耳門的四草下船,順溪而走,到麻豆、新市都有人住。到竹頭崎附近落腳,鹽水坑有一戶姓陳的,祖先是從福建省安溪縣來的,現在已經第六代了;隘寮腳有一戶姓江和一戶姓盧,鳳山寺附近則是姓胡的,茅埔是姓張的,薑黃坑則有姓邱和姓江的。本來竹頭崎叫做「茄苳湖」,就因為當時竹頭崎地區的人家零散分布,像竹頭一樣,且附近有一陡坡,所以才取名為竹頭崎。
玉山有一棵茄苳樹,和龍眼樹相連在一起,聽說日據時代不准拜神明時,有人偷偷把神明放進茄苳樹的樹洞中。早期種蕃薯,還有可烘焙龍眼乾,冬天擔到府城去賣,一邊有五十斤,一擔共一百零二斤。一擔龍眼乾可賣一元龍銀,回程時則擔米、鹽等必需品回來。有現在這條道路之後,經濟才漸漸好轉。
「鼎蓋鼎」是清朝年間,臺灣總督府報請示於清朝皇帝,因為聽說臺灣要出真主(皇帝),希望即刻派地理師來看看,皇帝一聽,就要派人來但是要先通過考試,先讓他辦案,有一個偷吃蛋的人混雜在眾人之中,他運用機智抓到了這個人,證明他有能力勝任,才派他過來,然後派了一位地理師姓蕭名將「到臺灣來看看、邁邁(走一走)」,但蕭將聽錯了,聽成「到臺灣來看看、拜拜」。所以從海口一直敗,拜到竹頭崎,便發現有一個月琴穴,會出皇帝娘,便用鼎裝油,點上七盞燈心,持符唸咒之後,用另一個鼎蓋上,目的是為了燒斷月琴穴那把月琴的弦,因此稱為「鼎蓋鼎」,拜了月琴穴後,本來要出皇帝娘,結果出了江定,江定是竹頭崎隘寮腳這邊的人。
竹頭崎有兩個人成為神明,受人供奉,一人是江定,他的廟在玉井,另一個叫做陳清柱,就是麻豆的陳府千歲,以前陳清柱穿著草鞋,背了一支弓刀到關山去打獵,他獵到一隻羌,但背著羌涉水而過時,因水流湍急被沖走,後來流到麻豆時,他覺得麻豆的地理很好,就一直在這裡盤旋,當地人將他的屍體撈起來放在榕樹下。因為交通不便,他的家人找他需要耗費很多時間,他的屍體便一直放在樹下,後來吸收日月精華而成仙,當地人便為他建了一座小廟。大家樂盛行時,因為小廟猜牌神準,所以建了更大的廟,結果到了六合彩,猜牌不準,被人燒毀,現在則又翻修了,玉山有神社,但規模不大,後來就毀掉了。
以前祖先從大陸來的時候,為了保佑平安渡過黑水溝,有些人會帶香火,有些人則帶故鄉的神明,像這邊的聖王,就是姓溫的人家帶來的。來到這裡以後,本來都是在自己家供奉,後來將這些神明集中在一起,建成公廟,大家一起供奉。
玉山的保生大帝曾有抓賊的事蹟,有一頭牛被小偷牽走,牽到楠仔腳時,怎麼牽都牽不走。這時保生大帝的乩童起乩,說牛被小偷牽到楠仔腳,眾人一到,果然抓到小偷。
關山里(83.03平方公里)
關山里現有一千多戶,還有舊城的遺跡,有四個城門,周圍有竹林掩蔽。後來散庄的原因是因為溪東的人常常來搗亂,這裡的人曾經反抗,但是害怕被報復,因此離開這裡,所以散庄。在現在居民還沒來之前,這裡完全沒人住,再之前,則有很多人住在這裡。所以這裡的故事都是溪東那些老人告訴現在的村民的,一般都種番薯、稻米,以前這裡也都是用「放伴」的方式。這裡沒有商店,日常必需品都是賣雜貨的人擔貨來賣。
日治時代(1915),抗日名人江定即以村內之後堀仔為其訓練義民,銼日銳氣之根據地,在此開山耕種,自食其力;但也因此使日本政府在此事件大肆殺戮後,將原墾居民強迫遷出,直至事件平靜多年後,原墾居民才又陸續遷入(約在1933才有原墾居民遷入的記錄),蓽路襤履,慘淡經營,始成聚落。
關山因地形之利而成為義民抗日之根據地,在這有一方印章,還發現很多鴉片盒。民國三十幾年日治獎勵開墾,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這裡生活簡單,可以自己種菜、種稻,溪裡也有魚,且因為當時經濟管制嚴格,這裡反而比較自由。
1938年,始獲日據政府同意,正式於此設籍。設籍者僅有十二戶,生活困苦,僅以草寮暫蔽風雨。由於關山之地,道路險阻,一片荒蕪,瘴氣磅礡,行人不至,因此原墾生活較諸他處備為艱辛,初植陸稻,但生物不長,虧損甚巨,惟原墾居民仍然毫不氣餒,勵經圖治,直至開墾後第三年始有些微收成,恰可暫求溫飽,繼而更嘗試耕作其它作物如蕃薯、芒果及竹筍等,開墾多年後總算能自給自足。所以交通不便也可以是避難之所,有一個當醫生的,日治時代被抽中當軍伕,他不想去,所以跑來住在這裡。
光復之後,關山里因當時交通不便,居民沒有出來市區辦理土地登記,所以這些沒有登記名字的土地皆收歸隸屬國有財產局及林務局所有,雖原墾居民仍循舊日生活之模式耕作不惙,卻未能有人擁有土地所有權,直至民國四十九年方才正式訂定契約,由原墾居民承租土地耕作。
承租三十多年來,未曾辦過公地放領,從第一代原墾居民屯駐開墾關山不毛之地,直至今天已歷經逾甲子之年份,居民儘管努力開墾,到頭來卻仍然無法擁有其開墾的成果以饗子孫,回首幾十年來的辛勤過程,更令人感到欷噓無奈。
關山居民決定要為自己的權益正式挺身而出,要求公地放領,而籌組自救會,期望能對後代子孫有所交待,更希望能將外流的青年學子吸引回鄉,共同為自己的土地鄉里而打拼。
民國63年有電力,在交通方面也直到民國67年開闢之前的舊路,179縣道成為關山里主要聯外道路,才比較能與外界連絡。之前村民仍都要到南化村去辦事,或到玉井做買賣,都要跋山涉水。也因交通不方便而造成教育問題,受訪者邱芳迅(嘉義縣梅山鄉搬來)時代的村民都沒得讀書,他們的小孩是送到北寮國小讀的,還要住在學校宿舍。這裡有道光年間的古墓。「跌馬仔」(地名)則是因為有日本人騎馬在那邊摔死,因而稱之。
關山里包括後堀仔、後堀溪、城仔內、北勢園、楓仔崙、合水仔、大丘、平坑仔、出火仔、雙連堀、龜仔頭、彎丘、苧仔寮坑、木瓜坑、石舂臼、公田、臭耳人仔埔、火燒社寮、水井等庄。全村地理位於海拔250公尺至900公尺之間,多為丘陵山坡地區,四面環山,地形險阻,群山起伏,在關山里境內的大烏山山脊主峰之一標高973公尺,稱為西阿里山關。由於這裡屬於頁岩斷層,所以地形變化十分強烈,後堀溪兩岸山壁被河水與雨水沖刷,形成尖峭的地形,溪谷綿亙(後堀仔溪貫穿全里,間有石坪谷、大地谷、太陽谷等處溪谷)。
這些山谷的行徑都是由於後堀溪溪谷切穿阿里山山脈尾端的山頭所造成的,「臺灣縣志」提到這個地方,稱它是「天梯石棧、蠻雲瘴霧」,由此可見這裡的原始與粗獷,從古早的年代就如此。